Uncategorized

比特大陸首度落腳美國:加密挖礦設施全景解析

專案背景與市場動機:
根據《Bloomberg》2024年6月報導,中國礦機龍頭比特大陸(Bitmain)計劃在美國德州興建首座自有加密貨幣挖礦設施。此舉旨在分散自2021年底中國嚴格監管後的地域風險。根據《劍橋大學加密資產研究中心》2024年第一季度數據,美國算力占全球比重已達38%,居首;德州更以平均0.04美元/千瓦時的低價電費(根據《美國能源資訊署》(EIA)2023年報告)以及快速接入ERCOT電網的優勢,成為吸引國際礦業資本的重要地點。本文假設首期設施規模為50MW,未來擴產視市場行情與政策環境動態調整,目前模型受限於未公開的場址細節,後續將依官方公告修正。

商業模式與戰略意義:
比特大陸向來以開發與銷售Antminer礦機著稱,近年積極布局自營礦場以提高產品滲透率並分享挖礦收益。透過自有礦場,比特大陸可整合供應鏈上下游,提高設備出貨量,同時在高峰期鎖定算力資源,優化現金流。此一模式與Marathon Digital、Riot Platforms等純礦企相似,但比特大陸額外擁有機臺研發優勢,可透過軟硬整合降低運維成本。由於德州政策相對開放,比特大陸得以快速完成環評及接電程序,預計自2025年第一季起開始投產。風險在於當地用電穩定度及未來可能的環境碳排限制,將影響整體營運效率。

資金來源與成本估算:
根據行業判斷,50MW礦場前期資本支出約為3500萬至4500萬美元,主要包括土地租賃、機房建設、冷卻系統及礦機採購(機台單價約1500美元/臺,含運維)。資金來源方面,假設比特大陸以內部現金流與境外子公司短期貸款為主;若未來擴張規模突破100MW,則可能透過香港IPO或境外債券融資。以德州0.04美元/千瓦時電價、礦機能效30J/TH估算,每日電費支出約3000美元,當前比特幣價格(假設5萬美元)下,單機日收益約8美元,扣除電費後毛利率約55%。模型限制在於比特幣價格波動及難度調整頻率,將顯著影響實際回收期。

估值比較與競爭格局:
若將自營礦場業務視為獨立可比公司,可參考Marathon Digital及Core Scientific的EV/EBITDA倍數,分別約9.5倍與7.8倍(根據《Bloomberg Terminal》2024年5月數據)。考慮比特大陸自有硬體利基及研發實力,其隱含溢價水平或介於10倍至12倍之間。相較於純礦企,公司可通過硬體銷售分散挖礦收益波動,增強估值彈性。市場競爭者除了Marathon、Riot Platforms外,還有Greenidge Generation等能源背景礦業商。政策層面,美國正在討論是否對挖礦業徵收特殊電力稅或碳費,若落實將抬高運營成本。

監測指標與政策風險:
建議讀者關注以下量化指標:設施利用率(目標維持90%以上)、單位電費成本、算力增速(日Hash率成長率)、回收期(Capex/淨現金流)與夏普值(收益/波動率比率)。同時需密切追蹤ERCOT電網政策變動、德州碳排放定價與聯邦稅收激勵措施(如45L節能稅抵免)。若未來出現碳稅或電力限制,可採用跨州多場址布局及長約綠電採購作為緩衝策略。您對此布局策略有何看法?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配置經驗與風險對策。

邀請連結:https://www.okx.com/join?channelId=429743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