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型為成熟房產商
WeWork自2021年遞交招股書以來,一路飽受高估值與資金耗損質疑。近年於董事會結構及資本架構雙重改革後,公司正式提出“成熟房地產商”定位,強調自行持有與管理辦公空間的長期收益(根據WeWork 2023年年報)。此舉旨在淡化過去「共享經濟」標籤,強化商業地產投資價值。透過持續出售非核心資產並回租,WeWork預計2024年自持物業比例由25%提升至40%,以穩定租金收入來源。
複合租賃收入與現金流
WeWork營收來源正由單一會員費轉向複合模式,包括企業包租、短期靈活辦公以及線上教育場域(根據《Bloomberg Terminal》2024年3月數據)。2023財年總營收為44億美元,其中企業合約占比46%、靈活辦公占比40%,其餘為增值服務。淨營運現金流由2022年-5.2億美元,改善至2023年+1.1億美元,自由現金流仍處於輕微負值但正向趨勢。此一現金流結構提升,為WeWork未來再融資與資本支出提供緩衝。
資本支出與負債結構
WeWork截至2023年底總資本支出約5億美元(根據WeWork 2023年年報),主要投向新站點裝修與IT平台升級。負債總額則達百億美元級別,2023年末淨負債/EBITDA為15倍。平均借款利率4.5%,短期償債壓力主要集中於2025至2026年。相較於傳統房地產同業(例如CBRE淨負債/EBITDA約6倍),WeWork的槓桿水平依然偏高,但透過股權融資與資產回租方式,已逐步拉長負債到期檔期。
估值指標比較優劣
以2024年預估EV/EBITDA指標觀察,WeWork約在65倍水準,而市場同業平均約20倍(根據《Bloomberg Terminal》2024年4月數據)。高估值主因來自轉型期獲利不穩定及資本結構風險;但若以P/NAV(市價/淨資產價值)評估,WeWork約1.2倍,略高於同業1.0倍,顯示市場對其未來成長仍抱持審慎樂觀。投資人應比較不同估值維度,辨別高成長預期與槓桿風險之平衡。
政策環境影響分析
後疫情時代辦公需求回溫與靈活用工模式並行,美國主要城市辦公室空置率約12.5%(根據CBRE 2023年第四季報告),與2022年15%高點相比明顯回落。聯準會維持5.25%基準利率,以抑制通膨。然而高利率環境提高企業租賃成本,也加大WeWork轉租與議價的難度。未來若利率下行,對WeWork長期資本成本及市值將形成正向驅動。
關鍵監測指標推薦
建議投資人關注四大量化指標:一為總體出租率(目標達85%以上);二為企業客戶淨留存率(Net Retention Rate,目標穩健維持100%以上);三為平均每工位收益(ARR per desk,年增率5%以上);四為淨負債/EBITDA比率(降至10倍以下)。此外,需密切追蹤宏觀利率走勢與城市辦公需求趨勢。您認為歷經轉型後,WeWork能否持續優化資本效率?歡迎分享您的觀察。
邀請連結:https://www.okx.com/join?channelId=42974376